感覺自己像是一片快要焦掉的烤吐司,你正處於這樣的極限狀態嗎?
「烤吐司症候群」(Toast Burnout)是韓國最近流行的新名詞,在表達一種因持續的壓力狀態,而導致的身心倦怠,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有著疲憊且力不從心的無力感。
依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通過的《國際疾病分類》中,首次將Burnout(又稱過勞或職業倦怠)納入其中。
WHO對過勞的定義,會先排除一些適應障礙或情緒障礙,並有以下表現:
1.經常有能量耗盡的感覺,或總是感到筋疲力盡。
2.對工作有倦怠感,或對工作產生消極和負面的情緒。
3.工作效率降低或缺乏成就感。
雖然WHO的定義著重於慢性工作壓力,但事實上,即使壓力非來自於工作,而是來自家庭或他人,最終呈現的結果都是「電量耗盡,想動卻動不起來」的身心耗竭狀態。
不管壓力源為何,都是名符其實的「過度勞累」,你注意到了嗎?你真的太累了。
關於過勞,之前寫過一篇文「疲倦的你,身心都處於低耗電模式嗎?」,有分享過虛寒體質可能會有的症狀,以及中醫擅長的補法治療。
但要注意的是,過勞不等同於虛寒體質,也並非有疲倦感就一定要吃溫補藥,臨床上不能從單一症狀表現來診斷一個人的體質。
如果你其實是有燥熱傾向的人,即使處於過勞狀態,仍然不能隨意亂補,建議要經過中醫師診斷,開立適合的藥物或針灸治療來穩定體質。
因此這篇文,更多的是想分享當我們處於烤吐司這樣的過勞狀態時,在日常可以有什麼思考跟行動:)
重點瀏覽
從「我有壓力嗎?」到「我是放鬆的嗎?」
門診常聽到大家說:「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壓力」
這時我會建議大家反過來問自己:「那我是放鬆的嗎?」
當你回想過去兩週、一個月,或甚至這半年的生活,你的感覺是什麼呢?
時而充實時而放鬆,你覺得很平衡舒服?或者總是想著要做這做那,時不時感到急迫或焦慮?
我們可能對「壓力大」有某種刻板印象,好像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大老闆才有資格說自己壓力大。
如果自己不在那樣的境界,就不好意思說要休息。
很嚴厲齁?你有發現你對自己蠻嚴格的嗎?
但是,你的身心真的沒對你發出疲倦的訊號嗎?
大家可以參考衛福部國健署的壓力指數測量表,了解一下我們可以從哪些面向來覺察自己的壓力狀態。
包含睡不好、覺得工作總是做不完、經常忘東忘西、注意力難集中、胃口不好或胃口特別好、半年內生病不止一次、常常感到疲倦、頭痛或痠痛問題、情緒低落或煩躁、焦慮等。
除了網頁內寫到的表現外,排便狀態出現變化(開始便秘或腹瀉)也是很常見的壓力反應。
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某些狀態是壓力值快超出負荷的訊號,就很難即時為自己減壓。
其實啊,現代哪個人沒有壓力呢?
不要再覺得有壓力是代表抗壓力不足,能夠敏銳地覺察狀態,我們才知道要去調整,也才真正能適應這個變化快速的世界。
我們是人,不是機器,我們會累,也會需要休息。
換個角度來想,能接納自己有感覺疲憊或脆弱的時刻,不正是堅強的展現嗎?
按下暫停鍵,是一種積極行動
當環境都在告訴我們,「快,再快一點」「多,再多一點」。
我們也許都曾感到迷惘,到底要前進多快?要擁有多少才算足夠?
「不夠,這一切還不夠」心底總有一個這樣的聲音在催促著。
這些聲音在被包裝過後的也可能變成:
「你值得擁有更多」「能者多勞,你可以做更多、做更好」
即使帶著疑惑,當大家都往某個方向衝刺時,好像不跟上就來不及了。
然後我們開始焦慮,深怕自己落後,累了也不敢休息。
漸漸地,身心開始發出抗議,你睡不好,時而煩躁沒耐心,時而低落提不起勁,一下胃痛,一下便秘,偶爾又拉肚子,還常常頭痛跟腰痠背痛。
當壓力太過龐大,可能會讓人忍不住想著:「這一切有什麼意義?我以後就要過著這樣的日子嗎?」
真的好困惑,突然不確定自己在做的,是自己真正想做的,還是在追逐某種外界的期待跟標準呢?
如同《中年之路》一書封面寫道:「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我到底是誰?」
先不論需要花多久時間去搞清楚,請先按下暫停鍵吧。
並不是說要馬上離職或換工作,畢竟生活有現實的壓力,那個暫停指的是先讓自己慢下來。
有時我們害怕停下來,是因為害怕自己落後或者不被認可,但這個暫停,是為了重新校準自己的航線,把力氣花在該花的地方,是真正積極的行動。
除了日常必須得做的事情以外,試著刪掉一些可做可不做的,讓生活得以留白,在留白時重新去感受自己想要以什麼樣的步伐與速度過生活。
也許是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們很容易將注意力擺在他人身上,不自覺地先滿足外界、回應外界。
但當你太過消耗,我們需要先把焦點拉回自己身上,為自己充電。
身心不適其實都是需要休息的訊號,若沒有時間修復,恐怕就會被癱瘓,進入這種過勞的狀態。
除了把節奏放慢一些,留白時試著觀察一下生活中的事件,也許是工作上遇到的衝突,或人際關係中的矛盾,也可以是常讓你感到困擾或有壓力的事。
要怎麼觀察呢?
跟大家分享鄧惠文醫師的某一篇文章中,建議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怎麼了?」
「我害怕什麼?」
「我需要什麼?」
「我能做什麼?」
比方說,當你發現自己腦中不停想著工作的一個報告,即使人已經很疲倦了,仍沒辦法放下手邊的資料或離開電腦去休息。
「我怎麼了?」「今天已經很認真在整理報告,也知道該休息,卻沒辦法安心休息」
「我害怕什麼?」「我害怕報告不夠完美,會被其他人認為我能力不足」
「我需要什麼?」「我需要給自己一點信心,相信慢慢來也能順利完成報告,進度是一點一滴累積的,該休息就休息,越緊繃反而越難好好發揮」
「我能做什麼?」「依過往的經驗,因為我都會用心準備,最終的報告成果大多還不錯,我不需要是完美的,我可以先做幾個深呼吸、讓腦袋放空一下,好好睡一覺」
在每個感到疲憊、焦慮、不安穩的時刻,反覆練習看見自己的需求跟信念,是什麼事情讓你這麼消耗呢?
當我們過於忙碌,就不可能有時間慢下來,只能依循著過往的慣性或別人的期待過日子,不知不覺離真正想要的狀態越來越遠。
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從來不是一種自私,而是為人生負責的基礎態度。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很多的「應該」如何、「必須」如何,就更要把速度放慢,給自己一點時間重新想想這些應該與必須,哪些我認同,哪些我其實覺得不需要,傾聽心底真正的聲音。
當處於選擇的叉路口前,我們就有機會不讓恐懼幫忙做決定。
延伸閱讀:自我覺察,是故事的開始
從覺察到行動,刻意讓充電變成習慣
除了向內自我探索,大家還可以好好觀察自己的一天之中,哪些事讓你感覺到滿足與平靜;哪些事讓你感覺疲憊、不舒服,甚至鬱悶。
這是在許展誥心理師《刻意放鬆》這本書中提到的小方法,如果發現自己蠻難好好放鬆,很推薦大家看這本書。
你不一定需要學習更多的放鬆技巧,而是可以增加讓你有充電感的事情的比例。
比方說,我發現自己在做伸展、拉筋時,感覺是舒服放鬆的,那我就常常做這件事,從原本只是在睡前做,增加到白天工作間的空擋,我也會起身舒展一下。
專注呼吸也是很好的放鬆,還不習慣腹式呼吸也沒關係,光是「好好呼吸」,把注意力擺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上,就能達到放鬆的效果。
讓我們一起練習,在每天的生活中找到「暫停」的充電時刻。
除了這些,接近大自然也有舒壓的效果,不需要非得爬山、走步道,只要看看綠樹、仰望天空、曬曬太陽就好。
當你感覺最近實在有點累,就讓大自然提供你一點能量吧;)
也可以嘗試就診中醫,不論是吃中藥或者針灸,對於身心放鬆都會很有幫忙。
看到這裡,對你來說,放鬆或自我照顧是陌生或有罪惡感的事嗎?
書中作者寫道,他跟太太曾有一段對話,當太太建議他在自己的休假時間出去玩,他第一時間是覺得自己不應該這麼做。
因為太太在工作,他卻自己出遊放鬆,好像很自私。
但是,當立場互換,太太有休假時,他是很鼓勵太太出遊的。
太太說:「那為什麼你鼓勵我去旅行,卻不允許自己去走一走呢?」
作者在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經常責備、否定內在放鬆的渴望,這與他的成長經驗有關,許多批判和否定放鬆的價值觀深深烙印在他身上,成了用來鞭策自己的信念,也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
理智上,他知道自我照顧很重要,也常鼓勵他人要好好照顧自己,但內心深處,他發覺自己並不允許自己這麼做。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那你呢?你怎麼看待照顧自己這件事呢?
回到這篇文章的主軸,如果你都已經快變成一片烤吐司了,你想必真的好努力好努力了對吧?
這樣努力、拼盡全力的你,難道不值得好好休息嗎?
相信你是值得的,真的。
延伸閱讀:允許自己放鬆,找回身心彈性
什麼時候建議嘗試中醫治療?
1.時常疲倦,頻繁生病,無法透過調整睡眠改善
2.睡眠困擾,不好入睡,或頻繁中斷睡眠不好回睡,或容易早醒
3.長期痠痛困擾,頭痛、肩頸痠痛、腰痠背痛
4.腸胃不適,胃腸脹氣或便秘拉肚子
5.胃口不好,或胃口特別好
6.經常忘東忘西,或注意力難以集中
7.情緒困擾,焦慮煩躁易怒或憂鬱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