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24.02.27)
開頭想先詢問大家一個小問題:
「還記得最近一次感覺到放鬆平靜,是什麼時候嗎?」
那時的你,在做什麼呢?是在聽音樂,看書,散步,與朋友聊天,還是在冷冷的天窩在厚棉被裡感受手腳慢慢暖和呢?
一時想不起來也沒關係,也許最近真的太忙碌了,給這麼努力的自己一個擁抱吧!
這篇文章,就是想和大家一起觀察,我們是不是太常處於緊繃的備戰狀態了?
每天的日常都在追趕進度(或者被追趕)中度過,甚至是在忙碌了一天後,明明該放鬆了,腦袋仍不自覺想著工作、家裡或孩子的事情。
有發現嗎?除了生活步調太快,我們漸漸不習慣放鬆,甚至可能「不允許」自己好好放鬆。
代辦事項好像永遠做不完,只好拼命解決一個是一個。
但問題在於,長期下來身體會「忘記要怎麼休息」,於是,想休息卻無法休息,睡眠也容易開始不穩定,也許是不好入睡,也許是早醒無法再回睡。
除了睡眠問題,肩頸僵硬、腰痠背痛、頭痛、心悸、脹氣拉肚子等,也都是身心沒有充分休息時常有的症狀。
你可能會好奇,這是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嗎?沒錯,而要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需要的就是找回身心放鬆的能力。
重點瀏覽
警醒與放鬆狀態,需要像蹺蹺板來回流動達成平衡
自律神經包含了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這兩大神經系統遍佈全身,調節著我們體內的臟器,包含心臟、肝臟、腸胃、腎臟等。
大家可以簡單理解成,當處於警覺狀態,交感神經就會開始工作;當處於放鬆狀態,就換副交感神經活化起來。
我們需要交感與副交感在體內和諧地運作,兩者同樣重要。
警覺、備戰狀態有它存在的意義,在白天幫助我們可以快速且專注地處理各種大小事、清晰地思考。
但如同剛剛提到的,長時間處於備戰狀態,會讓我們的身體漸漸不知道怎麼放鬆,也會常常處在焦慮、緊張跟擔憂中,就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理想狀態是讓警醒(交感)、放鬆(副交感)能夠達成平衡,身體也就不會因為走向過度緊繃的那端,最後產生各式各樣的不適症狀,包含失眠、胃腸脹氣、心悸胸悶等。
該專注時專注,該放鬆時放鬆,就像是在蹺蹺板上,一整天中不斷來回流動,達到一個剛剛好、不過度傾斜的狀態。
在白天刻意安排休息時間,練習擁有彈性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事情真的做不完,我沒有時間休息」。
別擔心,這裡講的「刻意安排休息時間」,只需要在忙碌一段時間後,撥出5-10分鐘就好,就像以前上學時,每一堂課中間都有下課時間一樣。
也別忘了,我們腦袋持續專注運轉的時間是有限的,一般來說,大約1小時到1.5小時,會需要稍微休息恢復一下。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喜歡運用番茄鐘的原因,因為休息過後會讓你更有效率。
如果你白天很需要動腦或思考,甚至很需要來點創意、跳脫框架,就更不能忽視適度休息的重要性。
也許你曾有過經驗,越認真想、想得越久,也不一定能有突破性的進展,反而在休息過後,突然冒出新的想法。
就像引擎已經過熱了,繼續強迫運轉除了造成傷害,在過熱的當下,你也並不是處於自己最好、最舒服的狀態。
分享鄧惠文醫師曾經說過的一段話:
「對自己放鬆的時候,你通常不會變差。你的創意跟表現力會因為比較自由,反而有些事會做得比較好。」
大家也可以回想看看,什麼狀態下自己的思考比較靈活、比較能夠出現新的觀點?是不是常常是在你很放鬆、自在舒服的時候呢?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句話絕對不是廢話,對吧(笑)
意思就是,「為了走得更長更遠,我們需要適度的休息」。
很喜歡哇賽心理學蔡宇哲博士的比喻,把一天當成是一場馬拉松,試想一下,不休息要跑完全程,可以做到嗎?
如果體力不好,根本就辦不到,只好半途棄賽;另一個是即使身體可以這樣衝刺一段時間,但又能衝刺幾場馬拉松呢?
理想的狀態會是,跑一段,休息一下,再跑一段,再休息一下,就像是路跑中的補給站,適度的喘口氣,恢復體力,後續才能更穩地朝終點跑下去。
那到底5-10分鐘的空檔,這麼短的時間可以做什麼呢?
重點是「暫停,將注意力抽離讓你消耗的事物」、「專注,做一件不花腦力且能讓你平靜的事」。
首先,請先暫停思考工作以及任何讓你煩躁的人事物。
「暫停」這個步驟非常重要,要能先抽離自己的注意力。
如果你發現很難做到,也沒關係,這會需要頻繁練習,因為這可能跟你原本的習慣很不一樣。
接著,給大腦一點時間,從混亂或過熱的狀態慢慢冷卻下來。
稍微平靜一些以後,第二步的重點是「專注」在能讓你感到放鬆的事物上。
可以往窗外看看天上的雲朵或公園裡的樹木,或者起身泡杯熱飲,好好品嚐,看看最近出遊的照片、孩子的照片,都是很好的休息放空。
或者輕輕為自己按摩,比如其他文章中提到的眼週穴位按摩就很適合。
延伸閱讀:乾眼症–中醫眼針有解
也可以找一些本來就要做的事,比如午休時間該吃飯時,就專心地享用午餐,建議不要追劇或玩遊戲,因為腦袋就會需要持續運轉、接收新資訊,反而沒有真正休息到。
而晚上回到家洗澡時,就好好享受水流經過髮絲、肌膚的舒服感受,避免又自動導航回白天瑣事上。
有時思緒又會悄悄回到令你煩躁的事情上,這時,只要溫柔地再把注意力拉回令你平靜的事上就好,分心幾次就拉回幾次,沒關係的。
這就像我們在數十年長久累積的大腦慣性之下,試著開闢出另一條路徑,會需要反覆練習,慢慢養成新的習慣。
在每一次感到挫折時,請溫柔地告訴自己「我還在學習,而我是有能力學習的」。
也請在短暫休息後,好好感受自己有沒有放鬆到的感覺,放鬆時人的心跳跟呼吸都會比較緩慢,手腳也會相對暖和,人會有一種軟綿綿的舒服感受。
中醫理論中提到「思則氣結」,這裡的思,可以是過度思考,也可以是思慮太多,容易導致身體的氣血結滯難行。
以我自己來說,因為時常處於「思考模式」,也花了很多時間練習讓自己真正停留在當下,讓腦袋有餘裕恢復,而不是一直處於「活動中」的消耗狀態。
「思考」很重要,但「放空」也同等重要,擁有彈性是非常寶貴的能力。
而許多事情很重要但也很困難,值得好好練習。
當你開始能夠刻意為自己留下一點休息的時間,開始願意允許自己暫停,就是在告訴身體「你可以放鬆」。
如果已經長期受自律神經失調所困擾,也請給自己的身體一點信心,身體是有彈性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它找回來。
在身心還不夠穩定時,可以藉由服用中藥或針灸,有助於安神放鬆,對於失眠、頭痛、痠痛、腸胃不適也都有很不錯的效果。
臨床中觀察,許多體質都有可能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還是得經由中醫師診斷,開立適合的藥才行哦~
當然,除了透過中藥幫忙穩定身心,持續喚醒身體放鬆的能力仍然是必要的!
延伸閱讀:惱人的脹氣胃痛,該怎麼吃才好?
調順氣血,隨時隨地可做的腹式呼吸練習
門診中我常推薦大家練習腹式呼吸,因為「呼吸」隨時與我們同在,也不會受到地點的限制,想做就可以做。
不管是5-10分鐘的小休息,或者午休時間比較長的休息,都很適合做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的重點是要把氣往下吸到「丹田」,也就是肚臍下方。
你可以想像肚臍下方有個氣球,吸氣時,氣球緩緩脹大;吐氣時,氣球緩緩縮小。
吐氣的時間可以比吸氣長一點點,但不需要太用力把氣吐到乾淨,反而容易代償性用力吸氣。
多練習幾次,找到自己舒服的頻率,並且在吸吐的過程中,試著把注意力擺在呼吸的氣流上,這時,你會發現呼吸緩慢下來,自然進入了放鬆狀態。
當你在做深呼吸時,就是在喚醒副交感,而不是無意識地被交感壓制。
腹式呼吸以中醫角度來看,有「調順氣血」的效果。若時常處於警備狀態,身體的氣血流通容易「卡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氣滯」。
透過腹式呼吸,就能幫助氣血再度流暢起來。
要特別提醒的是,「反覆練習」是所有放鬆訓練的重點。
你可能因為有睡眠困擾,嘗試過在睡前做放鬆,但發現根本沒用,反而越做越緊張,越做越清醒。
一來是因為還不夠熟練,這個練習還沒辦法有效幫助你進入放鬆狀態;二來是如剛剛提到的,你的身體還不太習慣放鬆這件事,白天持續緊繃著導致睡前想鬆卻鬆不了,這時就建議白天就要常做練習,慢慢找回放鬆的能力。
當白天放鬆的比例增加,睡前自然也比較容易放鬆入睡。
延伸閱讀:睡不好嗎?掌握睡前儀式的2大核心概念
在許展誥心理師的書《刻意放鬆》中也有提到,在做呼吸練習時,要「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以觀察取代控制」,如果在剛開始練習就想要速效、馬上達到放鬆效果,或者為達完美而想要控制每一口呼與吸,反而會離放鬆更遙遠。
他在書中也提醒,練習起來會覺得不順暢、靜不下來、忍不住想偷看時間過了多久,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正是因為我們有這些慣性,才需要刻意練習專注呼吸。
為了幫助大家能順利開啟練習,書中有蠻詳細的建議步驟,若覺得呼吸練習時常卡關,可以買來看看哦~
我想放鬆的確是一種能力,而我們也許在長大的過程中,太過努力而丟失了這樣珍貴的能力。
如果你已經很認真做練習,但仍發覺自己很難放鬆,不管是身體持續緊繃不適,或者是內心持續擔憂焦慮煩躁,先別太擔心,有發現絕對是好的,而適時求助也是必要的。
也許是找親朋好友聊聊,也許是就診,也許是尋求心理諮商,為了自己,都值得嘗試。
這種「想做卻做不到」的狀態很常見,不知為什麼理智上明白,但內心似乎跟不上。
會想建議大家,也許是時候更深入去了解自己,問問自己,我現在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害怕什麼?一時半刻沒有答案很正常,別氣餒也別自責,如果你願意,試著去探索看看,盡情對自己提問。
我相信,自我覺察與自我了解,是屬於自己一輩子的功課。越理解自我,就越能在人生的各個時刻,做出最適合、最貼近自己的選擇。
畢竟,能夠為人生做出選擇並為此負責的,也終究只有我們自己。
延伸閱讀:自我覺察,是故事的開始
在另一篇討論疲倦的文章中,我有列出一些心理學相關資源,真心推薦大家聽一聽看一看,相信會有不少幫助哦!
延伸閱讀:疲倦的你,身心都處於低耗電模式嗎?
以上內容是我看了知識衛星線上課——【疲勞修復X重振專注力|高效睡眠休息法】,再結合臨床體悟後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關於睡眠,在podcast「睡眠先生的活力學」裡也有很多含金量高的內容哦!(天呀好像業配文,但真的不是啦!我可是自掏腰包買課進修的呢~)
什麼時候建議嘗試中醫治療?
1.睡眠困擾,不好入睡,或頻繁中斷睡眠不好回睡,或容易早醒
2.長期肩頸痠痛、腰痠背痛
3.腸胃不適,胃腸脹氣或便秘拉肚子,壓力大時容易加重
4.胸悶心悸喘,壓力大時容易加重
5.情緒困擾,焦慮煩躁易怒或憂鬱低落
6.自律神經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