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接觸中醫

by chuchu

中醫的世界其實沒那麼複雜,在與第一次來就診的大家溝通過程中,發現真的有不少對於中醫不太了解的地方。

中醫如何看待每個人的體質?治療方式有哪些?吃水藥才有效果嗎?

幾歲的孩子可以開始吃中藥?中藥是不是都很苦?該怎麼餵孩子吃藥呢?

孕婦也可以吃中藥嗎?中藥重金屬、農藥殘留問題?

已經有在服用西藥還可以吃中藥嗎?中西藥間隔時間需要多久呢?如因慢性疾病而長期服用中藥,是否對身體有害?

也許是這些不了解,讓中醫像隔了一層紗般,顯得有了一點點的距離。(只有一點點?)

也因此希望對中醫有好奇,或者想嘗試中醫治療的朋友們,可以先看看這篇文章,也會比較清楚就診前有哪些可以先注意觀察的小症狀。

其實醫師與患者之間是類似合作的夥伴關係,討論後設定目標,並且一起努力。(是的,請把「一起」劃重點)

讓身體能夠啟動自癒能力,達到接近陰陽平衡的狀態。

也許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阻礙,也沒關係,再一起討論要如何處理就好。中醫能做的,比想像中還多哦~

已經嘗試過中醫治療的朋友歡迎往這邊走:

中醫理論

在中醫門診中,通常會先簡單了解目前已被診斷的西醫疾病以及病程長短。接下來討論來診的原因以及有哪些困擾的症狀。

再結合把脈、望診(係低,就是大家熟悉的望聞問切),綜合判斷出「體質」

比如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等不同層次的狀態。

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樣的症狀,依照每個人體質的不同,就會使用不同的中藥處方進行治療。

舉例來說,同樣是因頭痛就診,一位是因體內火氣過旺上衝頭部(體質裏實熱);另一位則是因陽氣不足以上達頭面(體質裏虛寒)。

治療目標都是緩解頭痛,但用藥方向就會完全相反,這也是中醫最有特色的辨證論治精神,很有趣的!

中醫理論範疇相當廣泛且多元,對於想要改善身體的不舒服或想了解自己的體質、如何自我保養的人,會建議找一位信任的中醫師討論把關。

千萬要避免長期自行服用成藥或中草藥,藥膳食補也並非人人都適合哦!可不能吃錯當吃補對吧~

中醫常見治療方式

中藥及針灸(針刺與艾灸)是大家最熟悉,也是中醫師最為普遍使用的治療手段。

不論是中藥或針灸,都可以運用於治療內科或傷科疾病,我們會視情況選用或互相搭配。

中藥

常見有濃縮科學中藥及藥材飲片。

濃縮科學中藥就是大家熟悉的中藥粉,大多數藥粉均有健保給付。

飲片則是用來煮成藥水,需自費購買,可以自己帶藥材回家煎煮或找藥房代煎,部分診所也有提供代煎服務。

一般而言,藥水的效果大多會比藥粉更快速一些,不過以我自己的經驗,藥粉效果就已經蠻不錯了。

可以針對自身狀況或喜好與中醫師討論適合的用藥方式,此外,服藥前可以先了解診所是否選用GMP藥廠的中藥。

針灸(針刺與艾灸)

針灸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除了筋骨痠痛問題,在兒科生長發育、妥瑞症或過動及注意力問題也常使用。

眼科問題除了一般性針灸,針對乾眼症、青光眼、高眼壓症、黃斑部問題、視網膜問題等還可使用較特殊的眼針療法

如不接受中藥或針灸,依不同病症,還可選用中藥膏/藥浴/三伏貼三九貼/中藥藥布/耳針等其他治療方式。

比如在兒科這塊,就可能會遇到小朋友無法接受中藥味道的情況,這時就可讓孩子嘗試三伏貼、三九貼,來處理鼻過敏氣喘異膚等過敏問題。

服藥方式

不論成人或小孩,藥粉一般是一天服用2-3次,藥量會隨年紀而調整;

藥水則是一天服用1-2次,每次約180cc。

其他治療方式則建議再與醫師討論治療頻率。

看診前的建議

除了最困擾的症狀或疾病外,建議可以在看診前至少一周,觀察自己的吃喝拉撒睡

在初次看診時一併與醫師討論,有些症狀也許因為存在時間已久,自己已經習慣或沒有注意到是異常的情況而被忽略,但對醫師來說是協助判斷體質的重要資訊。

舉例來說,睡眠有兩大重點,一是入睡時間,一般可在30分鐘內不知不覺睡著;

二是睡眠品質,是否淺眠、多夢、容易醒、夜尿次數、一早起床是否感覺有精神。

腸胃的部分,一是看食慾;

二是看有無腸胃道症狀,脹氣、胃痛、腹痛、胃酸、排便是否有便秘不順暢、顆粒羊屎便或稀軟不成形、容易拉肚子。

有些人會覺得排便不成形或拉肚子不僅好解又很舒服,感覺排出了許多毒素,但其實條狀的排便才是比較理想的哦。(苦笑)

水份代謝的部分,一是看飲水量,一般成人液體量是體重x30,包含水、湯、飲料等都應算在內,注意是否會過渴或幾乎不渴,導致液體量太多或太少;

二是看小便,有無頻尿、小便不適感、小便不順暢,是否容易手腳腫、眼睛浮腫。

其他症狀如:

頭暈頭痛、筋骨關節不適、咽部異物或卡痰不適感、眼睛容易乾澀、很怕熱或很怕冷、手腳冰冷、出汗異常等,都可一併與醫師討論。

在看診前先觀察清楚,也比較方便醫師在治療後做療效評估。

而家長帶孩子看中醫前,可以參考以下文章:孩子看中醫前知多少

什麼疾病都可以看中醫嗎?跟西醫如何搭配呢?

基本上什麼疾病都可以看中醫調整體質狀態。

拿感冒來說好了,其實有蠻多人不知道感冒也可以吃中藥治療,經過這次的新冠病毒肆虐,才讓不少人開始認識中醫。

感冒時及早服用中藥,不僅能減緩不適的程度,還可以縮短病程。

一般感冒也許需要7天左右的緩解時間,透過中藥就有機會縮短到3-4天,甚至更短。

而感冒後如有遺留的呼吸道症狀,如鼻塞、咳嗽、喘及胸悶,都是可以吃中藥改善到完全沒有症狀的。

我自己遇上感冒也都是吃中藥處理,效果很棒棒的~

延伸閱讀:感冒後咳不停?久咳不癒可以看中醫

中西醫間其實並不互相衝突,有時在門診大家會詢問:

吃中藥症狀有改善,我還要去西醫追蹤檢查嗎?西藥可以停嗎?

主要會依正在處理什麼疾病而定。如果是過敏、胃脹胃酸等,透過吃中藥完全緩解後,基本上就不需要另外搭配西醫治療;

而有些疾病可能需要開刀,或者是癌症、三高等,就會建議要持續定期西醫追蹤。

如已有服用西藥,當病情穩定,自然可與西醫討論減少藥量,不建議大家自行減藥。

主要是因為有些西藥可能會有停藥後病情反彈的情況,在醫師的評估下慢慢減藥至停藥會是比較理想的方式。(拜託大家不要自己當醫生~)

以三高來說,不論是血壓、血糖、血脂,除了透過中醫調理,也會需要搭配作息飲食或運動減重的搭配,治療上才能事半功倍。

常見問題

Q1:中藥重金屬、農藥殘留問題?

如前面提到的,選用GMP藥廠出產的濃縮科學中藥以及安心藥材(安全藥材),就不需擔心重金屬、農藥殘留及黃麴毒素的問題。

但在2020年,台中某診所因醫師個人違反法令添加禁藥,爆發重金屬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恐慌,對中醫藥產生不信任感,是非常遺憾的不幸事件。

如對正在服用的中藥有不良反應或者疑慮,可上中醫藥司網站的中藥不良事件通報專區通報,或洽詢各縣市衛生局檢驗藥品,也可自費送往消基會檢驗。

Q2:中藥治療速度是否較慢?

需要時間慢慢調理是大家對於中藥普遍存在的想法,也有許多人會很有同理心地對我說:「王醫師,挖災啦!中藥速度慢,需要慢慢調,我有耐心的!」

我感謝大家堅定的態度,但要注意這其實跟處理什麼疾病有密切關係

如是發作時間短的,比如感冒腸胃炎,服用中藥的改善速度相當快,服藥5天內症狀即可明顯緩解。

如是長期困擾的慢性疾病,比如過敏疾患、腸胃問題、睡眠問題更年期等,依我的經驗,服藥通常也可在1-2周內觀察到症狀開始改善(婦科問題就需要觀察至少2-3次月經週期)。

但如果是希望隨著體質穩定慢慢減藥至停藥、不再反覆發作,就真的會需要比較長的調理時間,短則一至三個月,長則半年以上。

畢竟身體的不平衡也是長期累積而來,建議搭配飲食作息的調整,改善速度會更快哦。

如果吃科學中藥粉有改善,但希望進步的速度更快,也可以考慮使用水藥治療。

Q3:已經有在服用西藥還可以吃中藥嗎?中西藥間隔時間需要多久呢?

可以的,許多慢性的問題,如過敏、睡眠、腸胃等,透過中醫調理體質都有機會讓西藥慢慢減量或者不需再服用哦!

大部分的中西藥不會有明顯交互作用,間隔半小時即可服用,謹慎一點可以間隔到一小時,像近期還有一些市售止痛藥是同時含有西藥止痛藥跟中藥。

但要注意有些活血散瘀的中藥(如丹參、紅花等)跟抗血小板類的西藥(如阿斯匹靈、保栓通)或抗凝血藥(如warfarin)等,就不應同時服藥,此類中西藥的服用間隔至少要兩小時,建議要先詢問中醫師此次開的中藥是否需與西藥拉長間隔時間。

Q4:如因慢性疾病而長期服用中藥,是否對身體有害?會傷肝腎嗎?

服用中藥治療的目的是改善體質狀態、增進健康服用合格的中藥並不會因為服用時間較長而傷害到身體

門診中也有家長曾詢問過我,因為孩子服用中藥調理生長發育已一段時間,是否應該要去抽血檢驗肝腎功能。我跟媽媽解釋,孩子服用的藥物是依照體質狀況開立,中藥來源也都是GMP藥廠,因此並不會有傷肝腎的問題,但如果媽媽想帶孩子去抽血確認也沒問題,知道沒有疑慮,他們也能更安心繼續服藥調理。

但還是要注意服用中藥並非「沒事強身」,藥是用來調整身體的偏異問題,如果身體足夠穩定、吃好睡好,就不需要繼續服藥。

所以依然要回到身體是否仍有不舒服的症狀,或者吃喝拉撒睡各方面是不是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服藥的過程中都可提出來與醫師討論,隨著症狀改善就可以慢慢減藥至停藥。

說真的,在門診中能幫助大家調理到開心畢業,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Q5:吃中藥會有抗藥性嗎?水煎藥比藥粉有效嗎?

服用中藥不需擔心有抗藥性的問題,臨床上觀察,透過服藥調理體質,隨著症狀改善就可以開始減藥,比如一天三包改一天兩包,目標是放在不需服藥症狀也穩定不反覆

只是慢性問題如過敏、腸胃、婦科、睡眠等就會需要較長的調理時間,當然也會跟大家日常使用身體的習慣有關。(沒錯,壞習慣是會拉長服藥時間的,請大家不要拒絕面對)

一般而言,藥水的效果大多會比藥粉更快速一些,不過以我自己的經驗,藥粉效果就已經蠻不錯,可以針對自身狀況或喜好與中醫師討論適合的用藥方式。

Q6:幾歲的孩子可以開始吃中藥呢?中藥是不是都很苦?可以加在奶中嗎?

服用中藥基本上沒有年齡的限制,不論是科學中藥粉或飲片藥水,都會考量孩子的體重去調整用量。

而中藥苦不苦算是第一次帶孩子來看診的家長們都一定會問的問題了,中藥的確會有藥材本身特有的味道,但也並非都很苦,一般來說我們會刻意選擇既能調整孩子的體質,同時也好入口的藥。

如果有些比較苦的藥非用不可(比如連大人都會崩潰的黃連),就會特別跟解釋孩子的體質與用藥的必要性。(但黃連真的很少用在孩子身上,請大家放心)

建議可以試著在吃藥時搭配一點有甜味的食物,比如蜂蜜、黑糖粉、仙楂等,幫助孩子減輕對中藥的恐懼感。

許多孩子在服藥頭幾天也許會抗拒,但隨著服藥時間拉長,症狀改善、身體舒服了,加上漸漸熟悉中藥的味道,服藥意願自然也就提高了!

也請大家不要用吃藥來嚇孩子,希望能讓孩子了解吃中藥是為了讓身體更強壯,而不是一種懲罰,越嚇真的會越難餵!

中藥粉不太建議加在奶中餵孩子,主要是為了避免孩子因此不願意喝奶。(但臨床上也真的不少默默接受有中藥奶味的孩子耶,跟中藥真有緣)

或者將藥粉調水後,加進空奶瓶讓孩子喝喝看。

如果孩子不太接受中藥的味道,藥粉中加入適量的水後,可適量加點蜂蜜、黑糖,或蘋果泥等,或任何孩子可能比較喜歡的味道,增加接受度。

但要注意1歲內的孩子不可以吃到蜂蜜,避免肉毒桿菌中毒,不到1歲可能會需要用餵藥器輔助,也可試著將藥粉分次沾在孩子嘴巴兩側的黏膜上,或者沾在奶嘴上。

Q7:小孩吃中藥能幫助長高嗎?哪時要開始吃藥呢?

孩子長高最快速的時期,除了在剛出生第一年外,就是青春期了。

因此門診常會有許多家長詢問是否能透過中藥幫助孩子長高,若實際年齡與骨齡相符,女孩10歲、男孩12歲附近會進入抽高期。

但不論孩子是否已經抽高,如果在青春期前長高的狀況即不理想,又或者有上面提到的吃喝拉撒睡等問題,代表體質上還有進步的空間,會建議提早透過中醫調理,讓體質健壯,後續對青春期抽高自然有幫助。

而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前長高的幅度已達標準,其他不論是睡眠、食慾、排便、過敏等各方面均無異常,在抽高時身高增長也很理想,就不一定需要吃藥調理。

如前面提到過的,中藥並非「沒事強身」,簡單來說,一個體質陰陽平衡的孩子,如果刻意吃補,反而可能會有上火的問題呢!

延伸閱讀:孩子的兩大課題一次搞懂—性早熟與轉骨

Q8:孕婦可以吃中藥嗎?吃中藥時還可以餵母乳嗎?

懷孕期間是可以服用中藥的

網路上有文章提到某些中藥在懷孕期間不能服用當歸、人參等中藥,但其實並非絕對,還是要回到個人體質、經過診斷去調配適合的處方。

懷孕初期的不適如噁心反胃、疲倦嗜睡,以及中後期下肢循環不佳、水腫、腹脹便秘等,都可以透過中藥緩解症狀哦!

服用中藥時也是可以哺餵母乳的,有時新手媽媽會遇到奶量不足或過多的問題,也可以透過中藥幫忙調理改善。

Q9:家裡有其他中藥補品或保健食品,能不能跟這次開的中藥一起吃?

中藥補品不建議跟中藥一起服用,如果補品中也含有中藥,可能會和醫師開立的藥物重複或者衝突,也比較容易影響醫師判斷、調整處方。

所以也不太建議在沒有中醫師的指導下,常常自己買藥材回家燉湯哦。如果真的想調整體質,還是就診找適合的中醫師把關比較理想。

保健食品則沒有影響,可以照需求服用,也可以跟中藥一起吃。

只是還是忍不住要說,市面上保健食品的功效常被過度渲染,或者是有些保健品,在新的研究中才發現好像並沒有從前以為的優點,比如魚油在近期某些研究顯示並無法有效預防或改善乾眼症(註)。

當然,如果吃了有改善是好的,只是當保健食品變成壞習慣的事後安慰劑時,就不是件好事了。

註:參考文獻 Christen WG et al. Efficacy of marine ω-3 fatty acid supplementation vs placebo in reducing incidence of dry eye disease in healthy US adul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phthalmol 2022 Jul; 140:707. 這是在我蠻喜歡看的facebook粉專「書米蟲的啃食日記」當中看到的新知,歡迎大家也可以追蹤看看哦!

延伸閱讀:乾眼症–中醫眼針有解

Q10:服用中藥時,可以吃麻油雞、薑母鴨、白蘿蔔、茶或咖啡嗎?

麻油雞、薑母鴨性質偏燥熱,如果中醫師判斷體質虛寒是可以吃的,但因為正在服用的中藥也有補性,真心愛吃的話,一週建議1-2次就好。

如果是燥熱體質,就不建議食用,我有遇到一些體質燥熱又比較敏感的人,天氣冷想吃薑母鴨,但吃了以後就口破或睡不好。

白蘿蔔或其他偏涼性的蔬菜類,經過燉煮後性質就沒那麼涼了,可以照平常的飲食習慣吃沒關係。

比較要注意的反而是水果,體質虛寒的人就盡量要避開性質偏涼的水果,如瓜類、水梨、蓮霧等,少量的吃也許影響不大,但如果食用後腸胃不適,比如胃脹胃痛或打嗝排氣增加,甚至拉肚子的話,就要減量或暫時避開了。

如果有腸胃不適,喝茶或咖啡就要注意會不會誘發腸胃不舒服,如果不會,只要避開用藥前、後1小時,維持平常的飲用習慣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為了身體健康,盡量是無糖或最少糖哦)

而如果有睡眠困擾,就要注意自己在幾點後不適合再喝到含咖啡因的飲品,盡量是在上午喝完才比較不會影響到睡眠,不然一路嗨到半夜就不值得了。

延伸閱讀:疲倦的你,身心都處於低耗電模式嗎?

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不只是火氣大

Q11:我的體質不適合吃什麼呢?

建議向信任的中醫師了解自身體質狀態,臨床上我常提醒,飲食的重點在於「避開地雷食物」,而不是要多吃什麼食補,調理體質偏異的工作交給藥物就可以囉!

可以參考下方的「食物宜忌衛教單」,有列出不同體質建議避開的食物,但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體質是有熱的問題也有虛寒的問題,熱性體質跟虛寒體質要避開的食物就都建議要減少攝取哦!

而痰濕體質較常見有水腫、痠痛的問題,也蠻常合併有虛寒體質,因此寒涼性水果或食物也會建議少吃一些。

會說是「建議少吃」而非完全不能吃,主要是要完全避開難度實在太高,我自己對於又香又甜的食物也是很難抗拒。(想跟大家說,你們並不孤單阿阿~)

但還是建議大家以原型食物為主,這些地雷食物就盡可能減少攝取。(自己都忍不住笑出來,我們一起努力哦!)

比如原本每天都要喝一杯含糖飲料,開始嘗試減少成2-3天一次,畢竟這些美味的食物有時不只是填飽肚子,更主要是可以療癒疲憊的心(笑)。只是若有腸胃問題或者皮膚搔癢問題的話,飲食上就要更謹慎一些了。

延伸閱讀:惱人的脹氣胃痛,該怎麼吃才好?

You may also lik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