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2024.08.09)
時常感覺疲倦,伴隨大大小小的身體不適嗎?比如胃脹、胃酸,或者時常睡不好。除了身體的不舒服,心裡也許也常感到低落、沒有活力。
「電力不足體質」在門診中其實比想像中常見,不只影響生理,也影響心理。
但小心,手腳冰冷不必然體虛,疲倦也並不等於你需要吃人參來補一補。
而低落的情緒,你我都會有。只是當身體的能量極度不足,就可能會讓沉重的情緒變得難以忍受。
我們一起來聊聊,進入省電模式的身心,怎麼了?
重點瀏覽
電力不足體質,除了疲倦,也常伴隨有腸胃不適、睡眠問題
門診中常會聊到「身體虛不虛」的問題,大家也都會很好奇地問:
「王醫師,我身體是不是很虛啊?」
「我體質是不是屬於虛寒的那種,因為都會手腳冰冷」
「虛」,就是一個缺乏、不足的狀態。那什麼東西缺乏了呢?這邊要講的電力不足體質,主要是在講「陽虛」跟「陰虛」,身體陽氣的不足尤其是關鍵。
陰陽的概念簡單解釋的話,大家可以想成「陰」與「陽」分別代表著體內的「物質」跟「功能」,有陰有陽就構成了完整的一個人。
(順便分享一下,當時在跟好友討論部落格LOGO的設計方向時,就希望涵蓋陰陽概念,海水是陰,日光是陽,而山林就代表生長於其間的所有生命)
那我們可以單從症狀,就判斷自己的體質有沒有虛嗎?其實很困難。
就拿手腳冰冷來說好了,很多體質都可能會有手腳冷的表現,有些人的確是因為太虛、能量不足;
而有些人是因為氣血循環不良,就像道路被堵住無法通行,但氣血實際上並沒有不夠。
孩子其實也很常見手腳涼,但不太需要擔心他們有這樣電力不足的體質,臨床上算是沒遇過。一般孩子的手腳涼,大多是屬於身體表層的氣血循環不那麼好的關係導致。
讓我再以疲倦來舉例,有些人會因為自己常常疲憊,就想吃補藥。
但有一種疲倦是因為體內火氣太大,導致睡眠不好,因此產生疲倦感。如果吃補,越補火氣越大,越難睡,反而更疲累!
這也是為什麼,對中醫來說把脈很重要,這是除了討論症狀以外,鑑別體質的關鍵步驟。
想提醒大家,千萬千萬不要單從症狀來判斷體質,會有很高的機率誤判。
比如,很怕熱或口乾舌燥不一定燥熱;手腳冰冷不一定虛寒;怕冷不一定沒有火氣的問題;皮膚問題不代表一定有濕氣;睡不好可能非常燥熱,但也可能極度虛寒。
如果有人很輕易地告訴你,「你有A哦?那就一定是B啦!」請務必抱持懷疑的態度,這樣單一的判斷思維,只是想要讓大家覺得,解答的取得很方便很輕鬆,好像真的找到了答案。(而後續接著的,也許就是被推銷某些產品)
人體終究是複雜的,體質自然也是。有可能以熱為主,也有可能有熱也有虛,或者寒熱夾雜。
不希望大家自己判斷,主要還是因為在台灣中藥的取得很方便,不管是從網路上直接購買成藥,或是自行去中藥行抓燉補的中藥。
當不完全適合自己的體質,就可能越吃洞越大,反而衍生出其他問題。
比較常見的迷思,比如月經後要喝四物湯,天氣冷就天天煮中藥補湯暖身,或者確診就該吃清冠一號,都不建議大家這麼做。
因為沒有哪一帖中藥適合全部的人,還是要回歸個人的體質狀態來判斷適合的處方。
當然,以「電力不足體質」來說,還是有幾個相對常見的症狀,給大家參考參考。(注意,只是蠻常出現,不代表有以下症狀就一定是,或者沒有這些症狀就一定不是哦)(是在繞口令嗎)
容易疲倦算是比例很高的,其他如胃脹胃痛、胃酸逆流、大便異常(可能是容易不成形或拉肚子,但也有可能是便秘)等腸胃不適也很常見。
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不只是火氣大
極度怕冷,完全不怕熱,甚至明明天氣也算溫暖,但就是連一點涼風都不能吹到。有些人是怕冷也怕熱,這種就不一定是。
睡不好,不管是入睡困難,或者淺眠、容易中斷、早醒。一般失眠大家較常聯想到火氣大,但其實虛寒體質也有很高的比例會失眠,用了乾薑、人參這類藥之後,反而才能好睡。
其他也算常見的還有,痠痛問題、水腫問題、情緒低落易有憂鬱傾向。(水腫這塊,有些人可能是站久坐久,一整天下來,腳越來越脹、鞋子變緊也算輕微水腫,更明確的是小腿下方按下去會有凹陷。)
臨床中觀察,成人不分性別都可能會有這樣的「沒電狀態」,我自己門診中女性比例高一些。
延伸閱讀:為人生中的那場雨撐傘,中醫談男女更年期
電力不足的原因:長期勞心勞力,並且缺乏休息
大家可能會好奇,「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體質狀態呢?」
主要是因為,長期過度消耗,能量卻來不及補回來。
消耗這塊,就包含了勞力或勞心。
一個完整的人,身心無法分離,生理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生理。
我們會因為身體的不舒服,產生心理不適感;也會因為心理的不舒服,出現身體症狀。
正常狀態下,白天會有消耗,但也能在晚上好好充電回來,因此能夠達成一個平衡。
當一個人時常處於體力或心力腦力的過度消耗,晚上又沒有充足休息,長期下來,就會持續處於電力不足的狀態,身心也會因此必須進入低耗能的保護模式。
體力的消耗,除了很直觀以勞力為主的工作外,也包含工時過長。
心力腦力的消耗,可能是工作時需要密集動腦,或者腦中隨時在想事情、思緒不斷,也還包括心理持續處於緊繃、焦慮、擔心等無法放鬆的狀態。
而沒有充足的休息,就包含了睡眠時間不夠(成人建議晚上至少睡7小時),或者睡眠品質不好,有睡像沒睡一樣不夠深層。
大家也大概可以想像,許多人是同時處於身與心都過度耗損的狀態。(大人的世界不容易,給自己一個擁抱吧)
當身體處於低耗能模式,會感覺疲倦;當心理處於低耗能模式,會感覺低落、消沉。
因為門診孩子多,很容易觀察到這樣的狀態幾乎不會發生在孩子身上,主要就是因為這些消耗,都是在漫長的時間之下,慢慢累積出來的。
「補」向來是中醫的強項
中藥裡有許多好用的補藥,這樣的體質狀態,常用到的中藥包含人參、乾薑、附子等。
經信賴的中醫師判斷體質後,如果能接受中藥,建議可以好好地補一補。
如果有睡眠、腸胃等相關的困擾,通常都可以一併改善。當身體的能量增加,心情也會比較舒暢、比較有活力哦!
我自己臨床觀察發現,一般在吃藥後1-2週就可以看到症狀的改善,比如睡得比較熟、比較能順利入睡,還有精神體力的進步。
門診有位小姐,因為新冠確診後咽喉痰變多、常想清喉嚨來就診。除了喉嚨不舒服外,還有頻繁頭暈、胃脹(因此吃得也少)、入睡慢(約需1-2個小時才能入睡)、2-3天排便一次(大部分不成形)、偶爾左側頭痛、胸悶等症狀。
討論完症狀,再透過把脈確認她的體質,身體是處於極虛的狀態。(陰虛陽虛都有)
我先開立一週的科學中藥粉,請她把吃喝拉撒睡,還有其他零星症狀都一起觀察。
大約10天後她回診跟我反應,有吃藥的時候,喉嚨痰、胃脹、入睡慢、大便不成形、頭暈等都有改善。
只是,沒有吃藥的時候,上述症狀就又出現了。
其實這在臨床上很常見,當身體得到需要的東西,有改善很正常,但是,這樣的體質畢竟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
當我們希望的是「調理體質」,就代表要讓身體的不平衡,能慢慢被拉回相對平衡的位置,這就很需要時間。
「調理」,並且啟動身體自癒的能力,從來就不是快速的事情。
可以想像,在沒有中藥的幫忙之下,因為難入睡自然睡得短,身體就會持續處在休息不夠的狀態底下。
這時,用藥幫忙是需要的。而後續當我們把時間拉長來看,就會希望即使沒有中藥,身體也能自己好好休息。
在這個調理的過程,如果症狀跟脈象都有進步,我通常會慢慢把一天3包藥,減成2包,看身體的狀態有沒有跟上,再觀察能不能不吃藥也都很穩定。
不過,畢竟身體是處於極虛的狀態,最基本也會需要半年至一年的調理時間。
延伸閱讀:已經接觸中醫
也建議大家回過頭思考一下,自己平時的消耗來自於哪裡呢?長期休息不夠嗎?平常是不是不小心過度地使用自己呢?
當我們一邊補充能量,一邊減少消耗,調理所需的時間就有機會變短哦!(喝水藥是另一個加快調理速度的方式)
除了吃中藥,好好睡、吃得營養就是天然的補
其實能夠好好休息、好好吃飯,就是很不容易達成的事對吧!
也許是忙碌,也許是壓力,我們常不知不覺壓縮了自己休息的時間,或者,漸漸出現睡眠問題,想睡也無法安穩地睡。
這時有幾個方向讓大家來想想,試著問自己一些問題:
我常感覺疲累嗎?平常睡得夠嗎?有睡到7個小時嗎?
如果沒辦法睡足時間,是有什麼原因嗎?工作因素?照顧孩子?習慣性熬夜?有什麼方式能夠讓自己睡到7個小時嗎?
如果有睡滿7小時,那我睡得好嗎?有沒有感覺睡沉呢?會常常半夜醒來嗎?
入睡常常需要花30分鐘以上嗎?是因為睡前腦袋還在高速運轉嗎?白天會很擔心無法入睡嗎?當睡不著時,會很緊張焦慮嗎?
光是睡眠,就有這麼多可以討論的,大家可以嘗試開始「多問自己問題」,有些問題不一定馬上有答案,也沒有關係,問問題的目的,是練習「開始觀察自己的狀態」。
影響睡眠的因素真的非常多,不管是白天活動量不夠或日曬不足,還是太晚攝取咖啡因,或者常常處於焦慮緊繃的狀態無法放鬆,都有可能影響到晚上睡覺。
當睡眠出現狀況,從來就不是單一一個原因這麼簡單。不管是生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也許大家可以將睡眠的不穩定當成一個訊號,身體用某些症狀想讓你注意到,「嘿,也許有些狀況,該注意一下囉!」
回到剛剛的例子,有一部分的睡眠不好,是身體能量太不足所導致,這時,就需要適度的補,來讓身體恢復正常的運作。
延伸閱讀:失眠就吃加味逍遙散、酸棗仁湯?從睡眠3大系統了解失眠原因
另外有幾個建議分享給大家,睡前3小時內不要激烈運動,身體會處於亢奮狀態,伸展拉筋放鬆是可以的。通常剛洗完澡人會比較有精神,建議洗澡後到睡覺可以間隔2小時左右的時間。
睡前至少30分鐘至一小時,就開始讓腦袋「放空」,腦袋越鬆越好,找找看做哪些事會讓睡意變濃厚。如果接觸工作的事會讓腦袋過熱,就建議避免辦公。
關於放空,有些人喜歡冥想,有些人喜歡看書,有些人喜歡聽舒眠輕音樂或podcast,有些人喜歡回顧自己的一天,想想有哪些值得回味或感謝的事。每個方式都很好,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找到適合自己的。
也蠻建議大家睡前練習腹式呼吸,吸氣時感覺氣往下沉到肚子,然後吐氣的速度慢一點,這個過程可以提升副交感,對放鬆很有幫助!(所以感覺緊張時,練習深呼吸就是個很好的緩和方法)
把注意力擺在緩緩的吸與吐,是一種專注力的練習,也可以讓思緒不過度亂飛,幫助我們「回到當下」。
這就是「正念」的練習,這裡的「正」是「正在當下」的意思。(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還以為是正能量的「正」呢)
延伸閱讀:允許自己放鬆,找回身心彈性
不好入睡這塊,大概躺20-30分鐘還沒睡著,就可以起身離開床舖,不需要看時間,大概抓個時間就好。
起身後做點其他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比較沒那麼緊繃或感覺比較疲倦時再上床,盡量避免人很焦慮地一直躺在床上。
關於睡眠,介紹大家一個podcast「睡眠先生的活力學」,有空可以聽聽看!
每個人多少都曾有睡不好的經驗,我自己也有呀!這就是個訊號,提醒我們注意自己「怎麼了?」
而該怎麼吃,請往這邊走:惱人的脹氣胃痛,該怎麼吃才好?
中藥在腸胃不適這塊效果很好,如果一直以來困擾於脹氣胃痛或便祕拉肚子等問題,甚至影響到食慾,讓你沒辦法好好吃飯,就建議嘗試中醫治療哦!
電力不足的體質,會建議少吃冰冷的飲食,身體能量已經很不夠了,冷上加冷萬萬不可呀~
最後一塊,就是運動。
其實我也常在想,叫一個身心疲憊到不行的人「多運動」,這件事真的有辦法達到嗎?
所以一般我會跟大家說,如果真的很不想運動,不勉強沒關係,但至少「多活動」。在體力有餘裕時,減少靜態、靜止不動的時間就好。
做家事、顧小孩(不是躺著滑手機的那種顧吼)、陪孩子玩、走路、爬樓梯,這些都算所謂的非運動活動耗能(NEAT),也都是很好的活動。
如果你連休息睡覺的時間都擠不出來,那不急著運動沒關係,先讓自己好好睡一覺吧!
低落的情緒,你我都會有
最後這段,想跟大家聊聊「情緒」,這個我們好像熟悉,有時卻又感覺陌生的好朋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處於低潮的時刻。
低落、消沉的感覺很不好受,真的。但我們是人,人就會有情緒,而擁有各種情緒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我們真實活著的證明。
如果細細觀察,會發現我們的每一天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情緒。
尤其當我們在面對某些所謂的負面情緒時,常常會對自己充滿評價。
悲傷、憤怒、恐懼、厭惡…,這些情緒因為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所以我們容易將他們視為是不好的。
但其實,這些情緒都是有功能的。
比如,憤怒在意的是公平,他可能是要告訴我們界線被侵犯了;
恐懼在意的是安全,他希望我們能提前做好各種緊急狀況的準備;
厭惡使我們擁有屬於自己的喜惡,他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獨特;
那悲傷呢?悲傷讓我們能夠慢下來,好好感受、思考與傾聽,也讓擁有悲傷能力的我們,能與他人、與自己連結。因為悲傷,我們懂得心疼是什麼感覺。
情緒,本身並沒有對錯。
真正令我們難受的,其實是我們怎麼回應跟解讀這些情緒。
大家也許曾經注意到,當這些情緒出現時,我們第一時間對自己說的話,可能是責備與質疑。
「為什麼還沒好起來?為什麼又難過了?」
「這有什麼好害怕的?」
這些自動化的回應,其實是我們從小向外界學習而來,面對這些情緒的習慣。
也許是跟身邊的人,也許是處於這個社會環境當中,我們學習到擁有某些感受是不對的、危險的。所以我們在第一時間會想要把他們推開、掩蓋。
比方對許多男性而言,悲傷被視為是弱小的表現,因為他們從小就不被允許展現脆弱;
對許多女性而言,憤怒是危險的,因為她們從小就被警告不應該生氣,不然不會被愛。
只是卻忘了,生而為人,擁有這些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並不代表軟弱。
當我們把這些情緒視為異常,用盡力氣逃避時,不僅喪失了自己的聲音,也會不小心忽略了這些情緒想要傳遞出來的訊息。
就像發炎是免疫系統的保護機制一樣,各種情緒反應也是我們人體的保護機制。
我們可以開始練習覺察,並告訴自己,「這些情緒都是我的一部分,我允許自己去感受他們」。
如果有餘裕,試著抱著好奇心去理解這些情緒,他們想要告訴你什麼?我們不試圖否認或遮掩,我們嘗試去理解他們。
延伸閱讀:自我覺察,是故事的開始
當身體的能量不足,人可能也會更常處於低沉的情緒之中。
有時候,那種感受會非常沉重,甚至讓人難以忍受。
憂鬱,也是有分輕重的,如果知道自己正處於極深的黑洞之中,請一定要尋求幫忙。
如果可以,請輕輕告訴自己:「沒關係的,不好也沒關係」。
這樣的狀態並不可恥,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幫助的時刻。
當力量不夠的時候,試著找可信賴的親朋好友聊聊,或者就醫。
如果身邊的人無法讓你感覺安心,或曾經有令你不舒服的回應,也可以尋求心理諮商,或其他網路上的資源。(我列在最下方)
真的,不要自己一個人撐著。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一書中,作者留佩萱在其中的一個篇章「吸氣…吐氣…度過悲傷暴風圈」裡提到:
「當情緒非常劇烈時,你就像是大海中暴風雨下快翻船的獨木舟,這個劇烈的痛楚讓人難以承受,常常會讓人覺得自己無法再撐過下一分鐘了。」
「但是,一次做一個深呼吸,做完一個後再做下一個,專注於吸氣與吐氣的感受就好。當你能夠持續吸氣與吐氣,就可以撐過這一分鐘。」
「情緒就像天氣一樣,不管現在是大晴天還是颳風下雨,你都無法做什麼去改變天氣。我們能做的,就是接納、耐心等待、等候這一波情緒暴風雨過去。不管這些情緒有多麼劇烈,它終會離去。」
想推薦這本書給大家的原因是,它讓我學習到很多以前從不知道的東西,幫我能夠用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情緒,也讓我在曾經不那麼安穩或自我懷疑的某些時刻,可以好好地陪伴自己。
我們無法永遠心情好,也不會永遠都心情不好。
我想,真正的心理健康,從來不是要求或勉強自己要時時刻刻維持在好的狀態,而是能夠完整看見、嘗試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每一個時刻,知道此刻的自己需要什麼。
寫到這,想起蘇益賢心理師寫的一句話:「原來真正的勇敢,是允許自己脆弱」。
去感受就是願意讓自己脆弱,鼓起勇氣去感受情緒的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勇敢。
我們會發現,內心深處的力量原來一直都在。
如果你也好奇,想知道關於憂鬱可能會有的狀態或表現,可以參考以下連結:「憂鬱症量表」
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或者是為了身旁珍視的人,我想多了解一些都蠻好的!
我也曾經疑惑,感受情緒很重要嗎?知道自己在難過或者焦慮,然後呢?
後來我理解到,藉由好好感受情緒,有機會能帶出真正的心疼與自我理解。
與自己親近的好處是,我們將不再把力氣花在懊惱與自我責備,重新找回人生的選擇權,伴隨而來的,將能把自己帶往心裡真正想活,且有機會能活出的人生。
不符合他人或社會的框架,無損你的價值。
祝福大家:)
什麼時候建議嘗試中醫治療?
1.時常疲倦,無法透過調整睡眠改善
2.睡眠問題,不易入睡,或者睡不安穩
3.腸胃不適,影響食慾
4.情緒困擾,影響日常生活
心理學相關資源
以下提供一些我自己平常有在接觸的心理學資源,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哦!
如果有推薦其他的,也歡迎留言或門診跟我分享;)
書籍:
-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留佩萱
-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留佩萱
- 《刻意放鬆》—許展誥諮商心理師
- 《讓自己更快樂的情緒課》—高井祐子
- 《中年之路》—詹姆斯・霍利斯
PODCAST:(用聽的還可以讓眼睛休息,是不是讚讚)
- 哇賽!心理學
- 周慕姿放心說
- 周慕姿讀靈魂腳本——那些人沒有說出口的傷
- 鄧惠文-心事有人知
- 親子天下【關係相談所】(曾由鄧惠文醫師和陳品皓心理師共同主持)
- 伴旅心時間
- 睡眠先生的活力學
- 醫心聽你說(含繪本推薦)
FB粉專:
網頁資源: